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、风险与治理策略


    金融危机以来,影子银行成为备受关注的金融热点问题。鉴于金融市场环境及发展阶段的差异,国内外影子银行不宜进行简单比较。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,银行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在影子银行体系中也随处可见银行的影子。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蕴含风险,针对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现象,我们要把握本质、辩证施治、对症下药。 

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 

  一般认为,影子银行指在银行体系以外从事信用中介的机构和行为,其特征表现在期限/流动性转换、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,潜在的危害在于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。 

  中外影子银行在功能及业务特征上虽有一些共同之处,但也应看到,由于金融体系结构、金融监管方式及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均有所不同,中西方影子银行业务在机构实体、活动类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,二者有神似更形异。 

  (一)国外的影子银行是“平行银行体系” 

  影子银行始于美国,是一套与银行存贷款业务平行的信用中介体系,涵盖了投资银行、对冲基金、私募股权基金、结构性投资载体、保险公司、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。这套体系以金融市场为基础,以资产证券化为主要内容,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货币市场,投资资产主要是证券化资产,而资产管理的主体则是各种类型的基金。 

  (二)中国的影子银行是“银行的影子体系” 

  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界定标准存在一定分歧,综合来看,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:一是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,包括银行理财产品、委托贷款;二是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,包括信托公司、小贷公司、担保公司、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行等;三是民间借贷。 

  在业务模式上,影子银行利用高回报吸引企业和居民的资金,以债券、票据、信贷资产、股票、各类收益权等作为投资标的,由中介机构进行简单的包装,最终使资金流向使用方,形成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替代。 

  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中,银行仍然是核心,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靠银行,因此可以认为是“银行的影子体系”。 

  (三)银行介入影子银行体系的四个渠道 

  具体来讲,银行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融入影子银行体系,从而形成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互影响、相互依存的局面。一是机构介入。国内大中型银行基本上设立了证券、保险、信托、租赁等子公司,这些附属机构介入了影子银行业务。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增长,银行系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二是资金介入。银行通过对租赁公司、小贷公司等机构提供授信资金支持,把自己的资金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。部分大企业开展的委托贷款,其资金也来源于银行。三是客户介入。银行把自己的储蓄客户发展为理财客户,并通过影子银行渠道满足原有公司客户的融资需求,把自己的客户带入影子银行体系。四是信用介入。银行在开展表外理财,代销信托计划,代销券商理财产品时,客观上搭进了自身的信誉,把自己的品牌和信用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。 

  关注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 

  总体而言,与欧美相比,国内银行影子系统的总量不大,按宽口径计算约为25万亿,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0%,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。从运作方式看,国内的“银行影子系统”在业务构成、运作机理等方面与美国的“平行银行系统”也不相同,目前影子银行业务较少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创造,本质上是在融资需求驱动下对商业银行信贷的部分替代,大部分投入了实体经济。 

  中国式影子银行结构相对简单,总量也不算大,总体风险可控。但是,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,具体表现为“三个风险”和“一个不足”。 

  (一)流动性风险 

  由于期限不匹配较为普遍、现金流稳定性较差、资金投向监控较弱,使得影子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很高。例如理财产品,通常发售产品平均期限在3-4个月左右,1年以上占比很小,而资金投向期限一般为1-2年以上。在项目资金流滚动筹集的过程中,往往需要筹集更高成本、更大金额的后续资金归还到期融资和利息。最近货币市场出现一些流动性紧张问题,短期利率大幅波动,既有客观因素,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上的缺陷,给影子银行业务的流动性管理敲响了警钟。 

  (二)信用风险 

  一些实体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,从传统银行难以获得贷款,用高回报方式从影子银行系统融资,将资金投向产能过剩或者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,既不利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,又可能带来信用风险。据国家审计机构报告,一些地方通过信托、BT(建设-移交)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,这些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,蕴含新的风险隐患。目前,国内已经出现个别信托及理财项目违约的情况,不仅承诺的高回报无法兑现,本金也要打折,风险苗头已经出现。 

  (三)传染性风险 

  由于隐密性强、结构相对复杂、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较高,影子银行风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。尤其是在当前流动性总体偏紧的情况下,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的情况,从而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演化为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,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更加复杂、严重的威胁。以温州为例,在民间借贷问题集中爆发后,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11年6月的0.37%猛增到2012年12月末的1.36%,增长了近3倍。 

  (四)风险防范和保护机制不足 

  影子银行业务透明度差,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对影子银行业务种类及规模的权威统计,难以做到事先预警。虽然信托和理财业务都在表外,但考虑事实上的隐性担保,普遍都会“刚性兑付”,而相应的机构对此类业务并没有安排足够的准备金和资本,一旦事后补救不力,容易导致风险扩散。 

  虽然影子银行的上述风险因素尚未集中触发,但对当前出现的风险苗头须高度重视。未来,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、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,企业因经营困难、再融资不畅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增加,或将波及金融机构,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。 

  厘清中国影子银行的治理思路和对策 

  (一)总体思路 

  对影子银行业务要辩证分析。它既是规避金融管制的结果,在某种程度上绕开了利率上限、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的管制,形成了潜在风险隐患;同时它又是金融创新的产物,在促进金融市场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因此,对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现象不应当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在促进金融创新与规范市场秩序之间取得平衡,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。 

  总体思路是要分类处理,疏堵结合,在发展中进行规范。对于包括银行理财产品、委托贷款等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,应建立监测及信息披露机制,及时全面掌握有关数据,有效评估系统性、区域性金融风险;对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,应加强监管制度体系建设,完善风险防范机制,增设流动性备付和损失准备基金;对民间借贷行为应进行规范和梳导,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、制度的基础上,逐步纳入监管体系。 

  (二)具体策略 

  在具体策略上,短期措施是要加强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监管部门的规范和引导,长期举措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,构建差异化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。 

  1.银行要建立防火墙,注意隔离风险。银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要充分认识并全面评估参与影子银行活动的各种风险,在银行与附属机构之间建立防火墙,严格进行风险隔离,防止风险传染;规范表内外理财产品,要与信贷业务分离,单独建账管理,提高业务的透明度,做到账目清楚,风险可控;对代销业务,要清楚界定各方责任,并向客户充分提示风险。 

  2.非银行机构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。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,居安思危,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上取得平衡。要对高风险的客户进行严格的信用风险审查,控制融资总量;主动控制杠杆倍数,提足拨备,增强吸收损失和防范风险的能力。针对期限结构普遍严重错配的情况,要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。 

  3.逐步完善监管制度,规范业务发展。首先是摸清底数,探索建立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,如对理财业务建立登记公示制度,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。其次是规范发展,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,合理控制融资渠道和比例,限制杠杆率,及时纠正违规经营行为。最后是加强监测预警,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方案准备,及时消除风险苗头,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风险。同时,密切监测影子银行的发展变化,适时调整完善监管政策。 

  4.深化金融市场改革,给业务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。从根本上讲,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及发展,与国内利率管制及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密切相关。要从根本上化解影子银行风险,就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,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,提高直接融资比例,优化社会融资结构;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,如允许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、发行大额存单等,培育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产品,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。 
Copyright © 2013 北京信大融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
Copyright © 2013 Beijing Xinda Finan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.,Ltd. All right reserved
京ICP备13031227号-1